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实现更好发展)
初夏的风吹过江淮大地。
…………
把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迎头赶上。
“总书记来视察的时候,量子安全手机和量子SIM加密卡的技术成果刚刚出来。经过近两年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推广,已经普及应用到政务、金融等领域,量子秘密用户已经超过30万。”季平说。
“这一重要要求不仅是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也是对安徽发展的。”安徽省科技厅厅长罗平说,“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要着力创新。”
中科大牢记嘱托,围绕拔尖人才培养、学科布局优化、基础研究探索和科技成果转化,迅速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合肥,提出建设科技城;安徽省要在创新先行上下好功夫,全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肥芜湖-蚌埠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创新平台,安徽在量子通信、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成果。
与2020年8月相比,安徽创新馆收藏的最新科技成果从1500多件增加到1800多件。其中300多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两年来,安徽省创新厅推动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金额近400亿元。
创新赋予发展新动能。
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异军突起,4个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以“芯屏一体化”(芯片、显示器、装备制造和机器人、人工智能、制造一体化)为标志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2021年,安徽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500余家,总数超过1.1万家,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1%。
“抓创新,我理解不仅仅是针对高新技术产业,而是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各行业、各领域发展的第一动力。”站在小岗村的高标准农田旁,凤阳县委书记朱琳说,“要改善农业、农村、农民,还必须依靠科技强农。”小岗村种粮大户程喜兵听后频频点头。
粮食安全是“全国之最”。安徽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农民增收”行动。程希兵成立了一个农机大院。水里有插秧机,地里有收割机,天上有无人机。他在外打工的女婿也被他叫了回来,成了“新农民”。
2021年,安徽经济总量首次达到4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同时,粮食总产量达到817.5亿斤,居全国第四位,占全国增量的5.1%,创历史新高,实现“十八连收”。
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趋势
马鞍山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最前沿。它因钢铁而建,因钢铁而兴。马鞍山钢铁公司;钢铁有限公司是这座城市的一张亮丽名片。
原料、烧结、焦化、高炉
对接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展示交易服务中心和芜马联运枢纽建设;实施19个联合科技创新项目,成立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安徽意识到,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就是要抓住安徽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主动靠上去,主动融入。去年1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上海3区、江苏3市、浙江2市与安徽8市“牵手”。方案公布后的第三天,安徽省阜阳市党政代表团赶赴宿州落实合作,帮助对接;一个月后,安徽省六安市与上海市松江区完成结对合作帮扶“云签约仪式”.
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于安徽来说,更深刻的变化在于建立新的坐标和标杆。
“过去,当我们谈论市场时,我们常常盯着这个省和这个区。现在,我们找到了长三角市场和国内国际市场。”一位刚刚入驻跨省产业合作园区的企业负责人说。
“过去和我们的过去相比,我们曾经觉得自己进步很大。现在和上海、江苏、浙江比,差距太大了。”安徽不少干部感叹。
转变工作作风,改善营商环境,成为安徽“刀刃向内”,赶超先进的突破口。
对接上海、江苏、浙江相关机制和营商环境,学习推出548项改革创新政策措施;推动18项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全面提升……2021年,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位居长三角第一。
安徽正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努力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展现安徽行动,贡献安徽力量。
让“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辉煌景象早日重现。
安徽省阜南县的王家坝门,被称为淮河“第一门”。站在远处,十三孔门一字排开,江面风平浪静。
目前,淮河流域重要蓄洪区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已经开工,引江济淮、淮河干流王家坝至临淮岗河道治理等在建工程正在加快建设。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杨峰介绍。
安徽的“治水”进一步加强。“十四五”期间,安徽将建成和新开工十项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其中淮河治理工程3个,长江治理工程3个。目前,
十大重点水利工程均已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72.73亿元。在阜南,适应性农业新路正现:蓄洪区里,杞柳拂摆,深水养鱼,浅水种藕,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
马鞍山为4823个入江排污口上了“云端户口”,实现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常年禁捕和渔民退捕转产。全面落实有工作、有住房、有学上、有社保,让1万多渔民上岸后稳得住、能致富。为了彻底治污、治岸,去年4月,马鞍山市向山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成功获批EOD(绿色生态办公区)模式试点,开启矿山生态修复治理。
3年前上岸的渔民陈兰香,住进了市区的楼房,成为“三姑娘劳务公司”的法人代表,丈夫成为禁渔巡逻队队员。闲暇时,陈兰香与丈夫常到长江边散步,“生态越来越好了,前阵子还见到了江豚!”
巢湖流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也成效显著。监测数据显示,现在,巢湖全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劣Ⅴ类转为Ⅳ类,巢湖湿地资源记录的植物,由2013年的211种升至275种。
守护绿水青山,既要主动作为,也要改革创新。新安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10年,实施生态保护补偿项目325个,拒绝污染项目190多个;严控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下降20%;全面启动“亩均论英雄”改革,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1年,无论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还是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安徽均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与此同时,安徽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实现由“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
让民生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可持续性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就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尤其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总书记的要求一一落实好。”安徽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说。
用全部精力让老百姓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去年底,安徽开展“大接访”行动,要求接访不走过场,写信要真管用。第一个月,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深入16个市乡镇、街道、农场、学校,公开接访收取群众信访事项6695件,解决了许多积压多年的难题。在今年初推出的20件民生工程基础上,精心谋划暖心行动,以“小切口”入手,办好群众天天有感的民生大事,做好群众牵肠挂肚的关键小事,抓一件成一件。
安徽以最有力的措施推进乡村振兴、农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彻底解决;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3000个脱贫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44.42万元,比2020年增长31.3%;2021年以来配套出台47项政策文件,从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支持等方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
脱贫户汪能保住进了二层新楼房,乡里有了县域医共体,前不久汪能保患了大病,“足不出乡”治好了病,农村医保还报销了大半费用。74岁的他,还在为村里忙前忙后,“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更要好好干。”
从当年大包干的“红手印”,到土地确权颁证的“红本本”,再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分红利”,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李锦柱说,“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实现的是小岗百姓红红火火的美好生活。”
潮涌江淮,奋楫扬帆。今天的安徽,正踏上发展的新航程。按照总书记指引,牢记总书记嘱托,奋勇争先、攻坚克难,一个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蓝图,正在江淮儿女的共同奋斗中,化为一个个生动实践……
相关问答:
上一篇:申请微粒贷会不会影响买房子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