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被盗会被贷款吗(偷拿别人身份证贷款犯法吗)

摆账网 知识与问答 2024-11-25 16:11:04

自我国全面开放网络实名登记制度以来,身份证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行证”。你是不是也习惯把ID保存在手机相册里,方便查看和访问?

近日,有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称,接到国家反诈骗中心电话,得知有人盗用其身份信息注册小额贷款,目前已被警方成功拦截。帖子称,这位网友曾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盗版小说App,名为“碧曲亭”。App对他的手机进行监控,从相册中获取他的身份证,然后用摄像头获取网友的面部信息注册小额贷款。

一个

一位网友在身份证照片和脸被盗后被“贷款”。

近日,一位昵称为“文汶”的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称,他接到国家反诈骗中心的电话,得知自己的个人信息被盗,并注册了一笔小额贷款。原来,这位网友在一款名为Biquge的App上看盗版小说已经很久了。App监控他的手机,从相册中获取他的身份证,然后用摄像头获取“温暖”的人脸信息刷脸,注册了小额贷款。

“警察叔叔已经帮我拦截了,我已经卸载了App。”“文汶”在帖子中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仍然忧心忡忡。“真没想到是这样的App。幸好有国家的帮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小红书发布的帖子

身份证作为证明持有人身份的法律文件,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户籍、就业、信用公证等方面不可或缺。杜南隐私卫士梳理发现,近年来因相册中身份证照片被盗而遭受财产损失的案例屡见不鲜。除了盗取个人信息,注册小额贷款,还有受害者电子账户直接被盗刷大额资金的先例。

2019年10月,浙江宁波冯老师在丢失手机后,发现自己的银行卡被转走了1万多元。警方调查发现,捡到手机的嫌疑人在翻看冯先生手机相册时发现了他的身份证照片和银行卡照片,于是利用上述信息修改了银行卡的支付密码,将卡内的钱转出。

2

贷款审核不严,隐患大,App涉及各种法律责任。

北京汉华天妃新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根表示,这种操作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但实现的前提是App需要有更高的3354权限,即用户已经授予App读取相册和相机的权限。他直言,在操作系统层面,目前几乎不存在用户明确拒绝授权后,App仍能读取相关信息的情况。

彭根还强调,小额贷款公司不严谨的认证程序给了犯罪分子可乘之机。他指出,这类贷款公司通常需要身份证照片和活体识别进行身份验证(在身份验证场景中,通过眨眼和张嘴的方法来确定对方是由真实的活体操作),这些公司采用的识别技术大多比较低级,因此很容易被不法分子“蒙混过关”。

他进一步解释说,首先,活体识别大多需要通过眨眼、转头、张嘴等方式进行验证。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摄像头一般不会对着自己的脸,而是有一定的倾斜。其次,活体识别,需要把人脸摆正位置,这样在和手机一样的状态下也能很好的识别。

“App通过对用户手机的监控来实现这一点,其实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面对摄像头的人脸不像拍证件照那么标准。”彭根指出,所有正规的借贷平台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活体鉴定。这类小额贷款公司要求不严,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只要加一张(脸)的照片和身份证,就可能借钱给你。”

北京市网络行业协会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王向南都隐私卫士分析,这款App在此次事件中可能涉及各种法律责任。

她指出,如果App读取用户相册和相机的行为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即使得到用户授权,也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合法权利,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从行政管理的角度来说,其超越合法、正当、必要原则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也是要受到行政处罚的。

“(App)用户个人信息获取量比较大的,也可能构成刑事责任。”在王伟看来,如果App破解了用户手机或相册上的保护措施读取相关信息,也可能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或非法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刑事犯罪。“即使不构成刑事犯罪,也可能受到行政拘留、行政罚款等治安处罚。”

此外,汪聪还指出,犯罪分子窃取他人身份信息进行放贷,对于小额贷款公司来说是“被骗”。如果数额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涉及金额较小,可能是民事责任,比如民事诈骗。”

谈及此次事件中贷款公司的法律责任,她直言,如果借贷过程中没有过错,小额贷款公司就是诈骗的对象,如果无法收回贷款,就是受害方,不承担法律责任。但如果其事先知道App的运营主体有违法行为,并配合完成了借贷过程,则可能要与App共同承担民事或刑事责任。

不要轻易同意权限申请“最直接的3最好用”。

“不要留在相册里,真的需要支付宝截图”“可以以pdf的形式存在文件夹里,不能以图片的形式存在”“放在隐藏的相册里,App无权调用”……在分享经历的网友中,“不要在相册里保存身份信息”的声音占主导。

对此,彭根给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用户要在正规应用市场下载App,不要下载来源不明的盗版。“互联网上有一些视频和小说类应用,需要会员充值才能全部观看。如果你去找他们的各种去会员、免费、破解版来用,很容易出问题。”

其次,不要存放包含个人敏感信息的重要证件照片,如身份证、房产证、学历证明、户口本等。在手机相册里。这种情况有一定的风险。而“最直接最好的使用方法”就是不要轻易同意App的权限申请。“现在华为、苹果、小米等品牌的手机都有记录app活动的功能。如果你发现有什么你不想给的权限,就把它关掉。”

南方

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曾在《个人信息安全年度报告(2021)》中提到,在被测评的150款App中,有89款都在用户首次使用App时弹窗申请了超出其基本功能服务的非必要权限,占比近六成。30款App在用户明确拒绝某权限后,仍然频繁征求用户同意使用该权限,甚至个别App在用户连续拒绝11次后弹窗才消失。

这也意味着,向用户申请非必要权限和变相“强制”获取权限的情况在当下App市场并不鲜见,用户通常会因难以忍受多至十几次的连续弹窗申请而迫于无奈选择同意授权,这便给了App可乘之机。

王琮玮在谈及用户防范话题时指出,当下有关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的法律法规已经很多,但用户在自己个人信息被侵犯时却往往“后知后觉”。她认为,当下人们“很难能够及时去发现自己的信息什么时候被非法获取和使用了”,应在立法和监管层面建立起相关渠道,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从用户角度,王琮玮认为防范的难度较大。她建议由手机的应用厂商对其内置软件采取一些安全措施,对用户下载的应用进行实时监控,因为“如果只靠用户这些个体而不是靠计算机程序,是很难发现的。”

相关问答:

上一篇:如果花呗逾期会怎么样(花呗逾期太久会怎样 知乎)

下一篇:分红险和消费险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