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具体措施(重磅通知!国家出手了)
1.财政支出增加2万亿元,实施了强有力的扩张性财政政策。
首先,2022年GDP增长目标定为“5.5%左右”,高于2021年第四季度实现的4%。这一目标也高于市场预期的5.2%,反映了该国在全球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况下打算提振信心的想法。报告还显示,可以实施更强有力的刺激措施。
为了实现增长目标,我们必须实施宽松政策。通读这份报告,我们可以看到,财政政策将在今年稳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而货币宽松可能是渐进的,受数据影响。2021年,中国实施了从紧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长10.7%,财政支出仅增长0.3%。虽然政府减税降费1万亿,但这种不平衡的增速代表了财政政策的紧缩倾向。
2021年从紧的财政政策意味着政府有更多的资源可以调配,大量未使用的资金可能会结转到今年。2022年预算建议中,财政支出增长8.4%,约2万亿元;同时,地方政府可能获得中央政府1.5万亿元的额外转移支付,同比增长18%。基建投资能力有望进一步增强,可能成为今年上半年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除了基建投资,国家还加大了退税和减税力度,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2022年将达到2.5万亿元。
2.略显宽松的中性货币政策
与激进的财政扩张相比,货币宽松在经济刺激的初期可能会放缓。政府工作报告中,货币政策基调基本中性,略宽松。
报告建议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和社会融资增长与名义经济增长一致。同时要求金融机构降低已实现的贷款利率,降低对实体经济企业的服务费用。为了促进基础设施投资,仍应降低融资成本,使这些项目盈利。对私人部门来说,降低利率也是支持固定收益投资所必需的。
与此同时,有必要扩大信贷以稳定土地和住房市场。如果一季度经济数据没有快速好转,货币宽松政策可能升级。短期和长期贷款的优惠利率可能在2022年年中左右下调。
3.脱碳计划更加“现实”
除了财政和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对塑造中国的增长轨迹也很重要。今年,油价上涨将进一步给经济增长带来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实施脱碳计划方面变得更加务实。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一次没有设定2022年降低能源强度的数字目标。相反,国家会考核2021年到2025年整个“十四五”期间的能耗目标。
过去一周,中国股市保持震荡,与全球市场走势一致。这种不稳定主要是国际形势造成的。事实上,经过一次大的调整,中国股市的估值从长期来看已经趋于合理。当刺激政策逐渐生效时,对投资者来说可能会有更有吸引力的机会。
相关问答:
相关问答:紧缩性与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各是什么意思?
首先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目前在银行工作,可以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来粗略回答这个问题。
一、财政政策
1.定义: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财政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或者说,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
2.分类: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将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国债、降低税率、提高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主要措施有:减少国债、提高税率、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3)中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二、货币政策
1.定义:货币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2.分类:根据对总产出的影响方面,可把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稳健货币政策)。
(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2)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